潛水健康
潛水這項運動對參與者身體方面的要求是「身體健康」!所以以下這些情況是你學習潛水前需要評估的:
1. 耳鼻喉(呼吸道)相關疾病
耳朵是率先對水壓有反應的身體部位,只要潛入水中2-3公尺,耳朵就會因水壓而感到疼痛;耳壓是可以學習平衡避免疼痛的!但若您曾經有過嚴重的耳疾,需要先諮詢醫生是否可以輕鬆處理壓力問題唷!
雖然在水中不必用鼻子呼吸,但如果鼻塞鼻竇炎等狀況,容易產生分泌物並阻塞,影響到耳壓平衡,所以感冒的時候不能潛水;在水中需要持續用嘴巴呼吸,所以氣管呼吸道疾病的朋友也需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諮詢再學習才安全安心。
2. 心臟/肺部/血管疾病患者
因水壓可能會對曾經受傷的肺部造成影響,水下呼吸的時候血濃度血壓可能會有些改變,所以血壓疾病,平時需要靠藥物控制的心肺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不適合潛水。
3. 癲癇病患者
癲癇若在陸地發作,可以即時有效控制並實施救助。但是在水底若發生狀況則無法立刻進行處理,因為身體無法自主控制而造成水下呼吸問題嗆水等,所以癲癇症病人不能進行潛水活動。
4. 其他身體狀況
剛做完手術還在恢復期的人也不建議潛水,包含微創的雷射近視手術;懷孕期的孕婦、年齡太小的孩童、糖尿病患者、曾患減壓疾病的人也不能進行潛水活動。
另外,如果你剛剛做過牙齒修補,可能不算個手術,但補牙有可能在牙齒裡形成一個微小的密閉空腔,會因水壓變化受影響造成疼痛,所以潛水前也需要先諮詢牙醫的建議唷。
5. 心理因素
心理會影響身體,進入到水下的環境不同於陸地,心理狀態的改變可能會影響你的思考、情緒或身體狀況,有精神官能症、幽閉恐懼症、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以及長期服用藥物的朋友,也不建議進行潛水活動。
如果還有任何不確定的身體狀況,歡迎先詢問專業的教練建議,潛水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運動,讓我們一起潛的健康又放心!
水肺潛水,是使用潛水裝備,呼吸氣瓶中的高壓氣體的海洋休閒運動。
而壓縮空氣,隨著深度的增加,呼吸氣體的壓力也跟著增加。壓縮空氣中的主要組分是79%的氮氣和21%的氧氣。
潛水與減壓病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打開氣水瓶,瓶中的氣泡噴湧而出。
這是因為汽水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壓力下溶解在液體裡面。瓶蓋打開,壓力瞬間降低就從高壓變為常壓,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因壓力降低,而產生了大量的氣泡。
潛水時,呼吸的氣瓶氣體也會因壓力增加,讓我們身體溶解進比陸地上還多的氣體(沒有用處的氮氣)。潛水結束後,如果快速的上升返回水面,環境壓力的驟降一樣會使身體在壓力下溶解的較多量的氣體,因溶解度降低而產生氣泡。
身體內一旦產生了氣泡,就是罹患減壓病!
發生原因與症狀
潛水減壓病又稱潛水夫病,發生的原因是潛水時體內溶解的較多量的高壓氣體,潛水後返回水面過程上升過快或減壓不當,造成身體內多餘的氣體來不及排掉,產生了氣泡,當這些氣泡在皮膚表層,就會使人覺得皮膚刺痛、痠麻,情況嚴重去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就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身體缺氧,在30分鐘至6小時內,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甚至意識模糊、無法言語、癱瘓、昏迷等現象,這就是已經罹患了減壓病(潛水夫病)。
而潛水時身體是否的過度疲勞、個人體質、生理狀態和健康狀況也都影響發病的可能性。潛水減壓病最多見於潛水結束後的6小時內,也有少數延遲在24小時內發病。
發生處理
如果出現潛水夫病症狀時,要先保持頭低腳高的姿勢躺好,以防血管中的空氣栓塞跑至腦部。接著先給予緊急氧氣,儘快送醫接受治療,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如何避免減壓病的產生
- 要確實接受正確且完整的潛水訓練。
- 潛水時要聽從潛水教練的指示。
- 氣瓶與潛水裝備確實檢查。
- 潛水時做好空氣管理,不讓空氣耗盡無法執行安全的停留程式。
- 返回水面的過程要慢,並且確實做好減壓程式。
任何運動都需要遵循健康安全的原則,才不會受傷害;正確瞭解學習,安全進行就可以盡情享受潛水的樂趣!
(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來自網路資訊,僅作為知識分享,若需移除敬請聯繫通知)